南宁市将继续围绕凝心聚力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1+1+4+3+N目标任务体系,以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为切入点,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巩固提升我市生态环境质量,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生态环境更美好,不断提升群众对良好环境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为助力首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夯实绿色底色。
2021年,全省近岸海域国家考核点位海水水质优良比例达到100%。全省河流八大水系中,辽河、永定河和大清河水系水质为优,滦河及冀东沿海水系为良好,子牙河、漳卫南运河、北三河和黑龙港运东水系为轻度污染。
2021年,127个地表水国考断面中,达到或优于Ⅲ类水质断面比例为73.0%,比2020年升高6.8个百分点。全省6项大气主要污染物浓度比2020年均明显下降。白洋淀、衡水湖和岗南水库等18座湖库淀全部达到或优于Ⅲ类水质标准。昼间道路交通噪声平均等效声级为65.5分贝,比2020年下降0.7分贝。PM2.5年平均浓度达到38.8微克/立方米,比2020年下降15.3%,创十三五以来年度最高改善幅度,优良天数269天,比2020年增加15天,优良天数比例达到73.8%,承德、张家口两个设区市的优良天数分别为329、322天,其余设区市优良天数在240290天之间。
2021年,11个设区市昼间区域环境噪声平均等效声级为54.3分贝,比2020年上升0.1分贝。生态环境状况稳中有升。二是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和化解过剩产能,引导重点区域钢铁、焦化、电解铝等产业有序调整优化。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是党的十九大明确的三大攻坚战之一,打赢蓝天保卫战是其中的重中之重。二、深入推进减污降碳协同,统筹大气污染防治和温室气体减排近期,党中央、国务院正式发布了《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国务院也印发了《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明确了总体要求和实施路径,我们将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推动空气质量改善的总抓手,以产业、能源领域等为重点,扎实推进绿色转型,不断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五是强化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管控,因地制宜推进秸秆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基料化和原料化利用,加强秸秆焚烧巡查监管,严防因秸秆焚烧问题诱发的区域性重污染天气。《意见》明确,严把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准入关口,严格落实污染物排放区域削减要求,对不符合规定的项目坚决停批停建。
四、加强多污染物治理减排,努力解决群众关切的突出环境问题大气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显而易见的环境要素,直接影响着每个人的切身利益。一、科学设置十四五指标,实现空气质量全面改善持续改善空气质量是党中央、国务院交给我们的重大政治任务,也是满足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需求的集中体现。
《意见》明确,到2025年,全国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率控制在1%以内。近年来,我国大气污染治理成效显著,但在不利气象条件下,重污染天气过程依然时有发生。在时段上,绝大部分的重污染天气集中在秋冬季(10月1日-次年3月31日),秋冬季扩散条件下降叠加采暖污染排放,使得重污染天气发生频率较高。重点区域严禁新增钢铁、焦化、水泥熟料、平板玻璃、电解铝、氧化铝、煤化工产能,合理控制煤制油气产能规模,严控新增炼油产能。
二是严格控制煤炭消费总量,《意见》明确,十四五时期,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0%左右,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煤炭消费量分别下降10%、5%左右,汾渭平原煤炭消费量实现负增长。《意见》提出,到2025年,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浓度下降10%,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7.5%,重污染天气基本消除。(三)持续打好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交通领域排放问题日渐突出,移动源逐渐成为影响空气质量的重要因素,其排放氮氧化物约占总量的三分之二,同时也排放一定量的VOCs,重点城市PM2.5源解析显示其还是首要或第二来源。一是持续开展秋冬季攻坚行动,目前已连续开展五年,以减少重污染天气和降低PM2.5浓度为目标,积极稳妥实施散煤治理,深入开展锅炉和炉窑综合整治,强化移动源排放治理,加强秸秆禁烧和扬尘综合管控。
下一步,在继续强化PM2.5治理的同时,加快补齐臭氧污染防治短板,突出臭氧污染重点时段,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长三角地区以及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长江中游城市群为重点,研究建立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机制,着力推进VOCs和氮氧化物协同减排。近年来,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会同各地区各部门全面落实《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各项治理任务,坚持源头防控,推动产业、能源、运输和用地结构优化调整,推进重点行业、重点领域深度治理,强化区域联防联控,圆满完成十三五空气质量改善目标。
四是强化柴油货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全环节监督管理,淘汰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的柴油和燃气货车。臭氧浓度呈缓慢升高趋势,已成为仅次于PM2.5影响空气质量的重要因素。
三是加强科技支撑,开展PM2.5和臭氧协同防控科技攻关,选择典型城市实施一市一策驻点跟踪研究,研究不同类型的VOCs排放治理技术。完善重点行业企业绩效分级指标体系,充分发挥标杆作用,通过差异化管控促进行业转型升级。《意见》明确,推动能源清洁低碳转型,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前提下,加快煤炭减量步伐,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推进玻璃、铸造、石灰、矿棉等行业提标改造,燃气锅炉推行低氮燃烧改造。(一)积极推动产业结构深度调整一是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下一步,将统筹路、油、车治理,着力提升交通运输轨道化、电气化、清洁化水平。
PM2.5是造成我国北方地区秋冬季重污染天气发生的主要因子,要坚持问题导向,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结构和用地结构调整优化,全力应对重污染天气,着力降低重污染天气发生频率和强度。一是实施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管理,已达标城市推进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未达标城市编制实施空气质量限期达标规划。
(一)全力打好重污染天气消除攻坚战重污染天气影响人体健康,也直接影响人民群众的蓝天获得感和幸福感。因此,开展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意义重大,同时还是重污染天气消除和臭氧治理攻坚战的重要内容。
十四五期间将统筹考虑PM2.5和臭氧污染控制需求以及区域传输规律,对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进行优化调整,仍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汾渭平原三个区域为重点(以下简称重点区域),增加十三五后期大气环境问题突出、区域传输影响大的主要城市,建立适应不同区域污染特征、排放来源特征、经济社会发展特征的管理体系,推动重点区域整体改善。近年来,我们配合有关部门积极推动能源结构优化调整,重点治理分散、低效、高排放的散煤、燃煤锅炉,取得积极成效。
二是完善重污染天气应对机制,构建省市县三级预案体系下一步,将统筹路、油、车治理,着力提升交通运输轨道化、电气化、清洁化水平。(二)着力打好臭氧污染防治攻坚战近年来,在全国PM2.5浓度大幅下降的同时,臭氧浓度却总体呈缓慢上升态势,臭氧已成为影响空气质量的重要制约因素,VOCs、氮氧化物排放量大是重要原因。在时段上,绝大部分的重污染天气集中在秋冬季(10月1日-次年3月31日),秋冬季扩散条件下降叠加采暖污染排放,使得重污染天气发生频率较高。
《意见》明确,到2025年,挥发性有机物、氮氧化物排放总量比2020年分别下降10%以上,臭氧浓度增长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实现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PM2.5是造成我国北方地区秋冬季重污染天气发生的主要因子,要坚持问题导向,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结构和用地结构调整优化,全力应对重污染天气,着力降低重污染天气发生频率和强度。
三是因地制宜推进北方地区清洁取暖,努力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多赢,《意见》明确,重点区域的平原地区散煤基本清零。二是有序推动车辆新能源化,进一步推进大中城市公共交通、公务用车电动化进程,重点区域新增或更新城市公共服务车辆基本使用新能源。
五是严格落实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大气污染防治主体责任,将空气质量改善目标完成情况作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的重要内容,继续开展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排名,倡导全社会同呼吸共奋斗共同行动。五、创新管理体制机制,推进大气污染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十四五已进入大气污染治理的深水区,充分总结前期治理经验,在深入落实各项减排措施的同时,突出强化科技支撑和法治保障,尽快补齐工作短板,推动形成治理合力。
下一步,在继续强化PM2.5治理的同时,加快补齐臭氧污染防治短板,突出臭氧污染重点时段,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长三角地区以及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长江中游城市群为重点,研究建立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机制,着力推进VOCs和氮氧化物协同减排。在具体控制指标选取时,除继续使用PM2.5浓度下降这一指标外,还选择能协同推动臭氧污染防治、人民群众更有获得感的优良天数比率作为空气质量改善指标。三是强化区域联防联控,充分发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领导小组统筹作用,深化汾渭平原和长三角地区协作,加强对东北地区、天山北坡城市群等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的指导。重点区域严禁新增钢铁、焦化、水泥熟料、平板玻璃、电解铝、氧化铝、煤化工产能,合理控制煤制油气产能规模,严控新增炼油产能。
二是严格控制煤炭消费总量,《意见》明确,十四五时期,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0%左右,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煤炭消费量分别下降10%、5%左右,汾渭平原煤炭消费量实现负增长。十四五期间将统筹考虑PM2.5和臭氧污染控制需求以及区域传输规律,对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进行优化调整,仍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汾渭平原三个区域为重点(以下简称重点区域),增加十三五后期大气环境问题突出、区域传输影响大的主要城市,建立适应不同区域污染特征、排放来源特征、经济社会发展特征的管理体系,推动重点区域整体改善。
推进玻璃、铸造、石灰、矿棉等行业提标改造,燃气锅炉推行低氮燃烧改造。四是稳步推进大气氨污染防控,提升养殖业规模化和集约化水平,研究畜禽养殖恶臭治理与氨排放控制措施。
(二)加速推进能源清洁低碳高效发展我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煤炭消费量大、集中使用率和清洁化利用水平偏低。另一方面,推进重点行业深度治理。
本文由隔壁老李于2022-12-21发表在极致时空,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本文链接:http://02he8.onlinekreditetestsiegergerade.org/12146/2294.html
有话要说...